历史论文:郑和航海下西洋之路及影响(评价郑和小论文)

2022-09-12 23:54:04 作者:丶挥着砍刀的流氓
导读:历史论文:郑和航海下西洋之路及影响,历史论文:郑和航海下西洋之路及影响摘 要:发生于十五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伟大壮举。其科技之先进,人员之众多,...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历史论文:郑和航海下西洋之路及影响

摘 要:发生于十五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伟大壮举。其科技之先进,人员之众多,规模之庞大,航线之遥远,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无疑郑和在世界航海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郑和,出生于今天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的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他的祖先是西域的贵族,在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布哈拉,后在宋朝时期因邻国入侵,为避战争迁入中国境内。在元朝,郑和的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此为阿拉伯语音译),早年担任成吉思汗的账前侍卫,后来因随军征伐建有军功,官至燕京路总管。而后在忽必烈时期担任云南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省省长,因为在职期间政绩突出,且多为百姓谋利,因而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戴,死后被追封为“咸阳王”。由于多年来与汉人共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决定以他们名中首字“马”为姓。因而始姓马氏。因此郑和其实是姓马,据文献考察郑和因在家排行第三,乳名名三宝,因此称之为马三宝。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统一全国,命令颍川候傅有德为征南将军,攻打云南。作为云南当地名门望族的马家,自然也没有逃过这次浩劫,十一岁的郑和被明朝军所俘获,随后遭受宫刑成为太监,在此后的几年随傅有德军队转战漠北、辽东等地,几年的军旅生涯使原本就聪颖的郑和更是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勇士。洪武二十三年,郑和被燕王朱棣看中,进入燕王府。此后,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①]这与郑和早年的军旅生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朱棣称帝后,念其功劳,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秉笔,掌印的司礼监,并在南京御书“郑”字赐之,使其为姓。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六百多年前,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中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是其他国家眼中的泱泱大国、天朝上国。永乐年间,明朝国力相对强大,政治较为清明。明朝统治者为恢复以前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重振国威,积极恢复、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外交往来,大规模的开展外交活动和贸易活动。

要分析该论题首先必须清楚郑和下西洋中“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据调查明朝把如今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印度半岛等地区。而郑和下西洋主要活动今天的南洋群岛。

(一)经济背景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生并非是名门望族,而是卑贱的贫苦农民,他从以前的生活经历中知道“保民之道,藏富于民”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百姓富足自己的统治才能更加稳定,并通过总结元朝灭国的教训,进而采取了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形成了“外户不阖,道不拾遗”的繁荣局面,到洪武二十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建国初年扩大了五倍。“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癝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②],简单来说就是到了粮食多至吃不完只有让它发霉的境界。矿冶、纺织、造船等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中国的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更是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其足以支付遣使下西洋的庞大开销,此时的明朝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建国初期朱元璋工作的重心是国内政治,外交方面主要以“防”为主,推行海禁政策,虽是当时局面的不得已,但已是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中国的国际威望明显下降,每年前来京城朝贡的国家越加减少,许多国家已多年不派使者来华,万国来朝的局面不再,更有甚者,出现了附属国无端杀害明朝使者的情况,这是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朝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当人们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后,需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便日益增加,他们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再次提出开展海外贸易也就成为必然,而且海外诸国也希望同中国恢复贸易往来,发展经济。

(二)政治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动机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此,我大概列举两点,其一是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棣率军攻进南京的皇城以后,未发现建文帝的下落,虽然有人说建文帝已经被烧死,但是对于这个被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还是十分忌惮的,毕竟他才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沈德符的笔记中曾写道:“少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濙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在此后的数年间朱棣不断听闻建文帝在西南甚至海外出现过,朱棣担心自己的统治收到威胁,决定派遣郑和出海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以消除对自己的威胁。其二,招抚张士诚在海外的残部。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当年都是反元义军一支,但是成王败寇,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的起义军队后,张士诚的残余势力逃到了海外。朱棣担心这些势力在海外发扬壮大起来,因而派遣了如此庞大的船队出行西洋,在宣扬国威的同时如果遭遇反明势力也可以一举剿之。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