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中东路一战中胆怯 苏联拒绝(张学良收回中东路)

2022-09-15 21:41:30 作者:独木不成林
导读:中东路事件:苏联拒绝张学良访苏 因西安事变大骂张学良,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在中东路一战中胆怯 苏联拒绝张学良访苏 1990年,张学良用五个月的时间向中国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一...

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在中东路一战中胆怯 苏联拒绝张学良访苏

1990年,张学良用五个月的时间向中国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经过这段口述历史的整理,有7万多字,而在这7万多字中,中东路事件只有139字。

张学良不愿谈论的事件不仅是苏方胜利和中方失败的简单结果,也是中国的结果“雄鸡”版图上的“鸡冠”——黑瞎子岛占地近80年。它的发生给张学良留下了太多的遗患,深刻地影响了张学良在一段时间内的政治判断和决策。

张学良在中东路一战中胆怯了

主政东北后,未及而立之年的张学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接连干了几件大事。世人一次又一次地将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少帅身上,此时的张学良可谓志得意满。

这一时期,北伐刚刚结束,民族情绪日益高涨,南京国民政府倡导“革命外交”也如火如荼。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想一下子施展”,“要想提高东北地位,就必须提高东北地位”,他把这个目标定在中东路上,让他一直感到不舒服。这时,他听到了这样一个谣言:苏联(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前苏联仍然被称为苏联)饥荒,人民死亡,对苏联政权极度不满;欧洲和美国对苏联也有仇恨,如果中国能利用这个机会恢复中东路主权,不仅苏联目前无法抗拒,世界大国也必须举起双手,同意中国的行动。有了这张所谓的底牌,张学良充满信心,开始解决中东路问题。

张学良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在与苏联多次谈判失败后,他决定“吓唬苏联”,挑战斯大林和苏联红军。

在当时的中国,东北军确实是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其装备堪称国内领先,张学良对此也颇有信心。因此,当蒋介石提议必要时出兵协助东北军时,张学良婉拒了。回答记者问题时,他说:“对俄战争,兵力充足,无劳中央军是必要的,但希望火弹药上得到帮助。 ”虽然张学良不想让中央军趁机进入东北,但也可以看出张学良对东北军的实力相当有信心。

战争初期,张学良认为自己可以顺利从苏联夺回中东铁路。然而,在大规模武装冲突爆发后,东北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自信的张学良在坚持了五个月后,不得不在12月20日与苏联签署了《伯力协议》。收回中东路权益的美好愿望导致了战败的耻辱。这种味道让张学良感到很不舒服。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战争的惨败无异于给意气风发的张学良当头一棒。此番受挫,是张学良主政东北以来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而这种挫败感一直延续到“九一八”事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中东路事件“九一八”,张学良不敢再贸然行事了。在他看来,苏联在中东路事件中是被动的,准备不足,东北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东北军仍然失败;“九一八”事件在日本已经计划了很长时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东北军孤军奋战,胜利有多容易?与此同时,张学良心中也有这样一个自然的比较:俄罗斯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被击败,其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几乎都被歼灭。与日本和苏联相比,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明显强于苏联,所以东北军队和苏联军队作战,更不用说面对比苏联更强硬的日本人了。所以,“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面对汹涌的日军,张学良担心东北军的孤军作战“无谓的牺牲”,因而提出了“全国抗战论”。正如他所说:“日本人计划东北历史悠久,这种挑衅行为,来势很大,可能会再次出现大战争。我们军人的天职,守土有责,应该和他们一起战斗。然而,日军不仅是一个联队,他的全国军队也可以源源不断,这绝不是我和东北一角的力量所能应付的。……我们主张抗日战争,但我们必须抗日战争;如果我们能抗日战争,东北军有义务在前线作战。 ”

没打先有怯敌之心,不能不说与当年中东路的惨败有直接的关系。

苏联拒绝张学良访苏

张学良与苏联的交恶是中东路事件更严重的后果。原来东北和苏联是“过去有冤,最近有仇”,宿怨已久。早在1927年4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就武装搜查了北京苏联大使馆,开创了民国历史上搜查外国大使馆、逮捕外交官的先例。同时公布苏联秘密外交文件,杀害了中共重要领导人李大钊,这使得苏联对张作霖留有极恶劣的印象。而张学良又步父后尘,轻率派兵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然后试图用武力收回中东路,引发中东路战争,自然深深得罪了苏联人。

苏联认为,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反苏联反共活动的前奏,并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这种理解一直影响着苏联对张学良的看法。长期以来,苏联一直在解释中东路事件的旧账。

1933年4月,背负“不抵抗将军”张学良在痛苦和犹豫中下野出国旅游欧洲,寻求救国之路。1933年7月,张学良在巴黎意外遇到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这让他想去苏联考察。张学良喊了多年反苏反赤,其实对共产党一无所知,也想借此机会实地考察苏联。正如他在1990年回忆所说:“我也想去俄罗斯看看。看看共产党在俄罗斯做了什么。当然,我对共产党一无所知,但我想看看那个国家的政治。 ”

张学良亲自访问莫斯科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与苏联政府联系,在东北抗日问题上达成谅解。因为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失败后退入苏联,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莫斯科于1933年转到欧洲返回中国。5月8日,张学良电邀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在罗马会晤。张学良时,张学良和马占山就未来东北抗日问题交换了意见。他们一致认为,要继续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救世运动,我们必须首先努力获得苏联的同情和支持,否则将造成巨大的困难。

为了访问苏联,张学良首先联系了他的朋友、中国驻法大使顾维军和苏联驻法大使,表达了访问苏联的愿望,并申请了访问苏联的程序。与此同时,张学良还通过马占山等私下与苏联有关方面进行了谈判。然而,充满期待的张学良等待苏联拒绝访问苏联的消息。苏联当局以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日本关东军已经占领了东北三省,中日战争即将到来。苏联担心如果他们邀请前东北的统治者去访问,将在远东国际关系中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来苏日之间的外交纠葛。

事实上,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苏联无法解释。一是张学良挑起中东路事件,苏联人认定张学良是反苏人物;第二个原因是斯大林对张学良失去东北非常不满,认定他是“不抵抗将军”。在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心目中,张学良已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

“西北大联合”让苏联生手

1935年,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北镇压总副司令”,把他推到与红军作战的前线。张学良在与红军的折中,张学良开始支持蒋“剿共”在抗日迷梦中醒来。他决心退出内战,联系共产党,逐步走上联合抗日之路。1936年上半年,张学良与中共举行了著名的洛川会谈和延安会谈,基本完成了对话“喧外必先安内”随江的反叛完成了“剿共”对容共联共抗日的重大思想转变。逐步讨论了红军与东北军合作、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与苏联和外蒙古签订抗日互助条约的西北大联合计划。

此后,张学良开始采取积极行动:成立王曲军官训练小组,成立东北学习兵,组织东北人民救亡会,成立抗日同志会,自费办理《西京民报》等。即使在1936年6月,张学良也直接向中国共产党联络员刘鼎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大多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倾向于接受张学良的要求,但这件事关系很大,中国共产党决定向国际共产党报告意见。

7月中旬,中共收到国际共产党回电,电报含蓄地否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吸收张学良入党的建议,并表示:“张学良一定要特别小心,因为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张学良很可能会背叛我们。 ”

由于电报没有明确反对与张学良的联合,西北大学的联合计划仍在积极进行中。与此同时,张学良与已进入甘南的红四方军、红二方军合作,开始共同开展实现苏联战略规划的军事行动。但在最关键的时刻,情况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15日,共产国际再次发出电报。该电报直接批评中共中央支持国内军阀的反江行动,强调不信任张学良。特别说明:“你可以接受所有愿意入党的人的决定,无论他们的社会背景如何,入党和党都不怕一些雄心勃勃的人进入党(指瓦窑堡会议决议),你甚至计划接受张学良入党的通知”,“让我们特别不安”。电报主张:“张学良本人不能被视为可靠的盟友,尤其是西南失败后,张学良很可能再次动摇,甚至直接出卖我们。 ”

由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永久位于莫斯科,共产国际制定的所有政策都由苏联控制。因此,在许多问题上,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政策和态度基本相同。

张学良的热情被苏联和共产国际泼了一盆冷水。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这种态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之间的统一战斗关系,特别是西北大学联合会的想法。

西安事件苏联骂张学良

西安事件发生前,张学良有一种思维定势,即苏联将支持他的军事建议行为,张学良判断苏联肯定会欣赏他的行动。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他对苏联政治观点、国际形势、与中共关系、与日本关系的分析和估计。他认为,苏联主张抗日,抗日是苏联的国家政策,西安事件的核心主张是抗日,这与苏联的观点一致,与苏联的实际利益和长期利益一致;苏联被公认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是苏联的同志和兄弟,抓住了他“兄弟”苏联没有理由不同意罪魁祸首。张学良认为,苏联以抗日和联合会为主要目的发动的西安事件必须站在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上。

然而,事实与张学良的判断大不相同。苏联在西安事件开始时明确表示,否认西安事件具有积极意义。12月14日,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和苏联政府的《真理报》和《新闻报》发表社论和评论,将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件描述为革命“叛变”;以抗日的名义盗用政治“投机”;受亲日派王精卫挑动攻击张学良,才起来“反对中央政府”;是“利用抗日运动以营私,名义上举起抗日旗帜,实际上是制造国家分裂,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外国侵略强盗的牺牲品。 ”“毫无疑问,张学良军事起义的目的在于中国亲日派的阴谋,即利用事件轻易使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中国。 ”“毫无疑问,张学良军事起义的目的在于中国亲日派的阴谋,即利用事件轻易使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中国。 ”苏联《真理报》和《新闻报》发表了这样的社论,甚至南京政府驻苏联大使蒋廷富也感到过分。共产国际的国际通讯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谴责张学良“叛徒”、“强盗”,“张学良部队的叛变无疑是中国亲日分子的阴谋,因为他们正在千方百计为日本帝国主义奴化中国服务。 ”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向中共中央发出电报,第一条是:“无论其动机如何,张学良的行动只能客观地损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鼓励日本侵略。 ”

12月16日,苏联驻华临时代理斯皮利瓦涅克正式向南京政府就西安事件发表声明:首先,苏联政府在得知西安事件后立即明确表示,谴责张学良的行动,因为这种行动只能客观地帮助那些试图分割和奴役中国的敌人;其次,苏联政府过去和现在与西安事件无关,而且自日军占领东三省以来,与张学良没有任何直接和间接的交流。

莫斯科的各种声音传到西安,无疑是对被谴责包围的张学良苏联希望的张学良的打击。张学良原以为发动兵诫是为了联共抗日,抓蒋一举可尽释中东路事件前嫌,获得苏联的谅解,以此多年来联苏的夙愿。我从没想过苏联会这样对待他,骂他是汉奸,和王精卫并列,分裂祖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助日本灭亡中国,这是张学良无法理解的。

面对各种斥责和辱骂,张学良悲伤、愤怒、困惑。他问中共中央派往西安的联络员刘鼎:“为什么苏联广播骂我被日本人指使? ”刘答:“也许他们还不知道情况。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苏联的广播仍然继续攻击西安事件。16日,苏联电台正在播出,张学良对刘鼎说:“你听到了吗? ”表情很生气。苏联的攻击使张学良怀疑中共。有一次,张学良拿着苏联评论事件的新闻记录下楼,自言自语地说:“我对他们这么好,他们却这样对我。 ”

张学良为“停止内战,与外界保持一致”发动西安事件,支持蒋抗日,战略政策与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一致,但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自始至终都不支持和同情张学良,无论是公开还是内部,无论是当时还是未来。

在这方面,包括张学良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明白。但有些人明白苏联对张学良的仇恨是非理性的,对张学良的态度仍然是“从过去的记忆和感受出发”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东路事件。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