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将魏延脑后天生反骨 诸葛亮认定他久后必反(为蜀汉名将魏延正名)

2022-09-15 21:44:44 作者:分手从恨你开始
导读:蜀汉名将魏延“脑后天生反骨” 诸葛亮认定他“久后必反”,蜀汉名将魏延“脑后天生反骨” 诸葛亮认定他“久后必反” 《三国演义》第53次写道,关羽带兵攻打长沙,与黄忠...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之死, 与反骨无关, 但因这事诸葛亮必须杀他

蜀汉名将魏延“脑后天生反骨” 诸葛亮认定他“久后必反”

《三国演义》第53次写道,关羽带兵攻打长沙,与黄忠作战。长沙太守怀疑黄忠和关羽之间有外应,并下令斩杀黄忠。幸运的是,魏燕站起来救了他,杀死了韩玄,献给了长沙。

诸葛亮真正忌惮的蜀汉大将是谁 不是魏延,而是20出头的他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认定他“久后必反”,要斩首他。刘备以魏延功劳过大为由救了他一命。

从这一次开始,魏延却成了读者心中的负面人物,钦佩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至于魏延的人,其实《三国演义》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作者一一解决。

一、魏延并非降将

尽管《三国演义》发誓魏延是降将,出卖故主。但史实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以部曲为先主,数战功”。

什么是部曲?原来东汉的时候,带兵的人可以招募流散失业的壮丁,属于自己的下属,组成团队。这些人被称为“部曲”。他们是对主人的依恋,具有半奴隶的性质。魏延自然是刘备的部曲,所以不是降将。

魏延时间的推移,魏延跟随刘备,刘备也欣赏他的能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入汉中王位。此时,刘备很快就进入了汉中,迫切需要人们来保卫它。关羽在荆州,每个人都认为张飞是唯一的候选人。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实际上提拔了魏燕,命令他监督汉中军事,领导汉中太守。命令颁布后,“一军皆惊”。

那么魏延是否辜负了这种信任呢?他一直守卫汉中,没有军事失误。诸葛亮北伐时,带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安八年后,他深入羌中,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三国志·杨仪传》说“梁深珍惜(杨)仪的才华,凭借魏延之的勇敢,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偏离。”从这一历史事实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并没有歧视魏延,更不用说认为他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逆转。

但魏延自力更生,气质傲慢,这也是事实。他和丞相长史杨仪更是不和,势同水火。据《三国志·费祎传》说“魏延长史杨仪等军师相互憎恨,每次并坐争论,延伸或举刃拟仪(拿刀出来威胁杨仪),仪哭(真是个胆小鬼)”。宜常入其坐间,分别劝诫(为他们解释)。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神匡救之力。”

不幸的是,诸葛亮一死,两人之间就爆发了一场生死搏斗,魏延失败了,“反叛”罪名落在他头上。

魏延只是反杨仪,从来没有想过反诸葛亮,更不用说反蜀汉了。

二、魏延死的很委屈

诸葛亮在军中病逝,魏延和杨仪这对平时水火不容的对手的矛盾彻底爆发,相互火拼,最终结果是魏延被杀。

史书上对此的记载也是矛盾重重。

据《三国志》报道,诸葛亮在病危时,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商定退役计划。孔明死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派人探听魏延意见。魏延说“虽然丞相去世了,但我在那里,永远不会退伍。假如叫我带兵断,我也不做。”于是杨仪不理魏延,引军先退。魏延得知后,不禁大怒,抢在杨仪前先退兵,烧断栈道。杨仪等人从另一路追赶魏延,到南谷口两军相遇,魏延的下属纷纷散去。魏延和几个人南奔汉中,被马岱杀死。

而魏国人所写的《魏略》则说,诸葛亮临终时本来叫魏延代理军事,魏延遵命退兵,到褒口(南谷口)才发丧。杨仪平日与魏延不和,怕被杀害,于是扬言说魏延要率众反叛,起兵突攻魏延,魏延猝不及防,在逃走的过程中被杀。

不管这两种说法有多矛盾,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延当时一直往南走,都说魏延来到了南谷口。南谷口离汉中郡只有几十英里,但离诸葛亮死的五丈原足几百英里。如果魏延果真的想造反,怎么能不北走投魏,而是南行几百里到汉中附近才突然造反呢?魏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不是一个年轻人。他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由于魏燕与杨毅不和,孔明一死,蜀汉内部就发生了争执和争论。因此,魏阳带领军队南行,向朝廷报告。他们都说对方有谋反的想法。到了南谷口,两军相遇,发生了冲突。魏燕带领的是第一支军队,人数少。当然,他不会是杨毅的对手。胜利者总是对的。魏燕一死,叛逆的帽子就戴在他头上。真是冤枉!

魏延可以说是死委屈,但胜利者杨仪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诸葛亮的位置最终由蒋婉继承。杨仪非常不满意,告诉费毅“丞相死后,如果我带军投降魏国,不是比现在好多了吗?真遗憾。”(《三国志·杨仪传》)

这就是不打自招,杨仪到底是谁,也可想而知。

三、魏延之死,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样,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没有协调魏杨之间的矛盾,而是采取了放手的态度。很遗憾,他没有试图解决它,而是让它一步一步地升级,导致将军的惨死。

这自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应该有的态度。诸葛亮对魏延之死负责。想想东吴,甘宁愿是凌统杀父的敌人。孙权最终可以解决他们的矛盾,让他们像兄弟一样亲近,没有隔阂。

然而,《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作者必须维护诸葛亮的形象,将其塑造成神。这样一个“污点”是写不出来的。不但写不出来,反而要利用使它成为反映诸葛亮神力的亮点。这样,魏延就得牺牲了。

《三国演义》一有机会就埋葬了魏延,但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将来会反。原作者写诸葛亮上谷烧司马懿的时候,打算一起烧魏延。后来毛宗岗评论《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太不公平了,就删了这个情节。

耐人寻味的是《三国志》·魏延传写道诸葛亮死前,魏延梦见自己头上生角,向赵直求解。“麒麟有角,从不使用。这个梦是不征服敌人就失败的预兆。”,但赵直出来后,却告诉别人“角之字,刀下也用;头上用刀,不祥!”这实际上意味着魏延死于非命。

在《三国演义》中,赵直的解释成了“这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是变化飞腾的象子。”魏延的反应是“大喜”,说“若公言,则有重谢!”这样的改写证明了魏延确实有造反的野心。诸葛亮一开始真的没有冤枉他。真是料事如神!

经过这样的转型,历史上忠诚、多次取得巨大成就的魏延,成为《三国演义》中天生的反贼胚。那么他的死就是死有余辜!这当然神化了诸葛亮,但作者不觉得面对一片忠诚的魏延感到内疚吗?

盘点三国八大人物的临终遗言,一个让人忍俊不禁,一个流传千古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