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要杀汉献帝董妃?(许攸为什么被曹操杀)

2022-08-07 11:31:03 作者:眼泪不听话了
导读: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汉献帝的董妃?揭秘董妃之死,为什么曹操要杀汉献帝董妃?皇帝是封建时代的“九五之尊”,皇后则要“母仪天下”,可以以被称为世界上一流的高贵...
历史解密 曹操为何不肯放过汉献帝的董妃 组图

为什么曹操要杀汉献帝董妃?皇帝是封建时代的“九五之尊”,皇后则要“母仪天下”,可以以被称为世界上一流的高贵男女。然而,这是一个统治世界和繁荣的时代。王朝末年,地位越高,在朝代转型的浪潮下,它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忍受刀斧的命运。

例如,东汉最后一位天子汉献帝,虽然与诸葛亮同年出生,同年死亡,但他并非毫无才华,但在总体趋势下,他只能成为一个又一个雄心勃勃的家庭和阴谋家控制和玩耍的对象。最后,在曹丕的威胁下,它上演了“禅让”丑剧,自己也成了后世无能与傀儡的代名词。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汉献帝的董妃 揭秘董妃之死

公元189年十常侍乱时,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被宦官劫持到野外,遇到了带兵前来的董卓。董卓问少帝的混乱,少帝结结巴巴,什么都说不清楚。再问陈留王,陈留王虽然比少帝小几岁,但从头到尾都能说得很清楚。董卓喜出望外,认为刘协更贤能,于是在掌权后废除了少帝,将刘协改为皇帝。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关中灾荒,14岁的汉献帝命令将仓库里的粮食用来煮粥救济灾民,但仍有许多人饿死。汉献帝怀疑负责救济的人在欺诈贪污,于是亲自拿了定量的五升米五升豆粥,结果煮了两盆粥。对比仓库收到的粮食和分发给灾民的粥,漏洞立刻暴露出来。汉献帝重责相关官员,再也没有人敢在救灾粮食上做手脚。

因此,才华横溢的汉献帝,其实完全有做明君的能力,可惜遇到末世,身不由己,只能徒呼无奈。

同样,汉献帝身边的后妃也更加悲惨。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毕竟有皇帝的名字。除了像董卓这样鲁莽的屠夫,没有多少人敢擅自杀人。相对而言,后妃也是“国母”,动手容易多了。

汉献帝身边有两位贵人,一位是伏皇后,一位是董贵妃。

伏皇后,名叫伏寿,是诸葛亮的老乡琅琊人。伏湛,她八辈子的祖先,曾经是一个大司徒,也是一个著名的家庭。伏皇后的父亲叫伏完。他的母亲是汉桓皇帝的女儿阳安公主。龄而言,汉桓皇帝是汉献帝的表弟,伏皇后和汉献帝是拐弯抹角的表妹。

伏皇后入宫,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那一年恰逢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东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伏寿小姐在兵荒马乱时进入宫廷。毕竟是名门望族的闺女,也是皇帝的表妹,不能从宫女开始,她一进宫就是贵人,从此开始与汉献帝相伴20多年。后来,王允、吕布杀死董卓,李珏、郭思攻克长安,杀死王允轰走吕布。在这直陪伴着皇帝的丈夫,承受着这波又一波的动荡。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长安与持有朝政的军阀李珏、郭思发生内讧。伏贵人一起,伏贵人被李珏劫持到军营。白天,两军交战的喊声响彻帐外,有时还有一两支箭射门。晚上,皇帝的御帐周围都是士兵叽叽喳喳的西凉口音,还夹杂着羌胡人的语言。物资供应也很匮乏,连皇帝左右的侍从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在如此危险和尴尬的情况下,四月,在李珏的军营里,伏贵人被列为皇后。这大概是汉朝几百年来最寒酸的皇后礼物。汉献帝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封印,只能使用“苦中作乐”来描述。

六月,李珏郭泗暂时休兵,皇帝、皇后也被释放,并与逃离郭泗营的大臣们汇合。但夏天一过,李珏、郭泗又联合起兵杀人。这一次,他们不想抢皇帝,而是想造反杀皇帝!皇帝和皇后虽然受到杨奉、董承等人的保护,但还是乱跑。12月,保护皇帝的军队两次被叛军击败,伤亡无数。文武官员和宫女太监大多被乱军杀害。伏皇后在哥哥伏德的帮助下,在溃败的队伍中一瘸一拐地奔跑。很容易找到一艘船,裹着皇帝的身体,慢慢地从船上掉了下来,伏德背着皇后跳下了船。然后,才渡文武百官。有些人等不及了。他们跳下水,爬上船舷,想强渡。船上的人用刀剑砍手。砍下来的手指堆在船舷内侧,血肉森然。

过河后,大家找了一辆牛车给皇帝皇后坐,然后在茅草屋里设立了临时朝廷,连门窗都关不上。皇帝和大臣开会时,士兵们躺在篱笆上,互相开玩笑。护驾将军推荐很多伙伴当大官,就用石头做印章,用锥子随便画几笔,即使封官。最严重的是没有食物,皇帝和伏皇后只有粗粮和肚子。百官和宫女能找到野菜和野果填肚子就算大吉了!

这就是伏寿同志皇后生涯的开始。仅此一段就显示了她皇后在东汉末年会遭受什么样的折磨。

直到第二年,曹操出兵保驾,迁都许城,皇帝一行才有了暂时的安身之处,至少食穿有保障。

稍事安定之后,皇帝任命自己的岳父伏完为辅国将军,掌握大权。但伏完是个深沉稳重的人。他知道现在的实权人物是曹操,自个儿又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力量和才干,身居高位反而会带来祸端。因此,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而改任中散大夫。

另一位董贵妃,史书上没有记载其名字。

董小姐的父亲是董太后的侄子,董太后是汉献帝的祖母。因此,董承是汉献帝的表妹,董小姐也是汉献帝的另一个表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误写董贵妃是董承的妹妹。“汉献帝的叔叔董承”,把这个“舅”理解为兄弟。其实,在这里“舅”指公公的意思。

在《三国演义》中,董成第一次出现,是在汉献帝逃离李珏和郭思控制的中途,郭思引兵追赶。当时,杨奉寡不敌众,看到形势危急:“突然东南大喊大震,一将引军纵马杀来。贼众奔溃。徐晃乘势攻击,大败了四军。那人来见天子,是国戚董承也。皇帝哭诉前事。承曰:‘陛下免忧。臣与杨将军誓斩二贼,以靖天下。’”

历史基本上是一样的。此后,董成和杨峰、韩暹等人带领兵马保护汉献帝返回洛阳。在路上,他们与乱军发生了几次战争,杀死了血流成河。这种勇敢是真的。因此,在《三国演义》中,董成被描述为汉朝的忠臣。

但是董承的身份并没有那么简单。“大汉忠臣”与此同时,他也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贼董卓集团的重要干部。

原来汉灵帝刚死的时候,宫廷内斗,何进和何太后杀了董太后;后来何进被宦官杀了,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汉献帝刘协,杀了何太后。董承当时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将军。他可能和董卓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也可能认同同宗。毕竟,董承和董卓在反对何氏党和为董太后报仇方面有共同利益。作为西凉土霸王,董卓也非常重视同姓同门。

加入董卓集团并非十恶不赦。蔡文姬的父亲蔡勇也是如此

董卓威胁利诱后重用。即使在政变杀死董卓之前,司徒王允也以董卓心腹的面目公示。因此,虽然董承与董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汉朝臣子有自己的立场和良心。之后,他在李郭之乱时挺身保驾,也许就是这种忠良本心的体现。当然,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治投机。即便如此,董承为了这次投机,投入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当之无愧的忠臣之名。

曹操迁都徐城后,董成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为贵妃。董成本人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皇帝任命为骑马将军,作为对表弟和岳父的奖励。

正是因为和皇帝有这种双重亲戚关系,身居高位,在董卓和李珏的军阀集团打滚。董成和伏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不愿意装孙子。他还应该支持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功业。

这就隐隐埋下了董承与曹操矛盾的伏笔。

偏生曹操自从搬到许都后,就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把汉献帝当成自己的傀儡。他掌握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即使是汉献帝的大臣也擅长杀戮和贬低。对于汉献帝来说,他从小就被董卓劫持,后来被李珏和郭思欺负。现在曹操以为自己是忠诚的大臣。谁知道手段比以前更残忍了。

此时此刻,汉献帝年纪越来越大,对曹操的专横越来越不满。他想找其他忠臣来遏制和切断曹操。找来找去,表哥和岳父董成成成了最佳人选。

于是汉献帝咬了咬手指,在衣带上写了一条密诏,然后偷偷给了董承,让他联系同志,杀了他“国贼”曹操。董承受诏书后,联系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人,结盟同心,誓杀“曹贼”。

然而,他们的诡计远不如曹操,运气也不是很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秘密泄露,董成等人被曹操杀害,结束了他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历史。

曹操杀了董成,董成的女儿(《三国演义》误以为姐姐)必须斩草除根。于是,他带领兵马奔赴宫廷。汉献帝发布了杀曹操的密诏,曹哥自然不会礼貌。《三国演义》描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贵妃……怀孕五月。当天皇帝在后宫,与伏皇后私论董承至今没有音耗。曹操带剑入宫,面带怒容,帝大惊失色。操曰:“陛下知道董承谋反吗?”帝曰:“董卓已经被杀了。”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五月怀孕,望丞相见怜。”操曰:“如果不是天败,我杀。怎么能复留这个女人,为我后患!”伏后告曰:“贬在冷宫,等分娩,杀之不晚。”操曰:“想留下这种逆种,为母亲报仇”董妃哭着说:“乞全尸而死,不要让露露。”练习取白到面前。帝哭谓妃:“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语,泪如雨。伏后也哭了。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武士牵出,勒死在宫门外。后人有诗叹董妃说:“春殿承恩也是徒劳伤哉龙种并时捐赠。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事实上,在汉献帝与曹操20年的君臣对抗中,伏皇后经常给他贴心的建议,董贵妃参与不多。然而,对曹操来说,既然董承已经成为他的死敌,当然,他不能让董承的近亲在皇帝身边。因此,由于董承的失手,唐堂一家贵妃死在权臣手下。不仅肚子里怀孕没用,连皇帝和皇后的亲自讨情都没有效果,可谓惨不忍睹。连夫妻之间的痛哭告别都被曹操骂了“儿女态”,横加侮辱。

董氏之灭是曹操和汉献帝彻底翻脸的标志。在此之前,曹操虽然曾罢免杨彪,杀死赵彦等大臣,所作所为欺君罔上,毕竟还没脱离权臣的框子,而汉献帝对他也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和尊重。现在,血书衣带圣旨被揭露,皇帝身边的贵妃被拖出去杀死。这种剧烈的冲突甚至超过了董卓时代(虽然董卓也杀死了何太后和少帝,但都是在剥夺了他们的身份后进行的,并没有被汉献帝明确反对),标志着君臣之间完全进入了你死我活的时期。曹操没有立即废墟汉献帝,只是为了保留一块遮羞布。

《三国演义》这一回的标题就叫《国贼行凶杀贵妃》,算得上是立场坚定的表述了。而可怜的董贵妃,则做了这次决裂中的血祭。

事实上,在董贵妃和伏皇后的关系上,两位女事和一夫会有点嫉妒。董和伏都是国戚。从根本上讲,他们也有权力和利润的基础。此外,董成是董太后的侄子,曾在董卓军任职,气质恶霸三分。

就在李郭之乱中汉献帝逃跑的时候,两家人也发生了冲突。当时李郭乱兵追杀,汉献帝、官员、后宫步行逃跑。伏皇后手里拿着几块丝绸。董成命令他的手持刀抢劫他。因此,他还杀死了伏皇后的仆人,血溅到了伏皇后的衣服上。以董承堂为荣,为了抢几块布杀人,也说明了当时的混乱程度。

然而,在定都许城之后,生活逐渐稳定下来。虽然董承是一个不甘寂寞的朝臣,但伏完后却很谦。更重要的是,曹操成为了实际的政府控制者,不断侵凌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董和伏成了战壕里的战友。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伏皇后向汉献帝建议董承谋杀曹操,当曹操想杀死董贵妃时,伏皇后拼命地为她求情。当然,求情是没有用的。

董贵妃死后,伏皇后一定感觉不少“竞争对手”这样的放松,但一种兔子死狐狸悲伤的心态。曹操今天可以杀死董贵妃,为什么明天不能杀死女王呢?更重要的是,汉朝皇帝的衣带圣旨已经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只要有想法,曹操就可能随时废墟甚至杀死皇帝!

如果董董国戚中,董承的行动热情远远超过了伏完,那么在后宫,伏皇后的热情就远远超过了董贵妃。这两对父女的行动似乎都集中在其中一个身上。自从建安董承去世五年后,伏皇后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傲慢嗜血的奸贼曹操。

曹操作为盖世奸雄,怎么能不知道汉宫深处男女的心思呢?他也在提防,保全自己,防范威胁,尽可能把事情控制在保持脸光的程度上。

在建安19年(公元214年),这种鬼胎的局面终于爆发了。《三国演义》第66回《伏皇后为国捐躯》详细描述。

据说曹操60岁了,担心刘备和孙权的分手。他脾气越来越大,总是给汉献帝看脸。汉献帝听说曹操想自称魏王,迟早会篡位。他也很担心,经常抱着伏皇后哭。

或者伏皇后自告奋勇,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请尽量除掉曹操。汉献帝担心董承会再次结束,但伏皇后激动地说:“如坐针毡,如此为人,不如早逝!”这增强了汉献帝的决心。

董承事件发生后,曹操加强了对汉献帝的监视,国戚大臣很难见到皇帝。于是,伏皇后找了一个忠实的太监穆顺,让他偷偷把自己的密信带出禁宫,送到伏皇府。

伏完看了伏皇后的信,想出了一个计划:汉献帝下密诏,让江东孙权、西川刘备同时起兵攻打曹操,让曹操疲惫不堪,出去迎敌。伏完后,他联系朝中忠臣起事,内外攻打。

伏完写了回信,托穆顺带回宫。

客观来说,伏击这个策略很好。与董承希望暗杀的孤注一掷相比,孙权和刘备的起兵恰好击中了曹操的弱点。然而,在皇城讨论这种失去头脑的大事太迂腐了。

穆顺出宫时,被曹操的秘密侦探发现。当穆顺回来时,曹操亲自在宫门外等待,寻找穆顺。虽然穆顺很忠诚,但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间谍训练。他的密信藏在头发里,所以他不可避免地要小心帽子。结果,曹操看穿了它,发现了一封完整的信。

这时,伏氏父女的计划完全被揭露。

曹操勃然大怒:出乎意料的是,出乎意料的是,你的伏氏也要走董氏的后尘!他连夜点起3000名士兵,赢得了伏家的所有年龄段。顺便说一句,他找到了伏皇后写的亲笔书

信。第二天,他命令皇林将军带兵进宫,收到伏皇后的印章。接下来,一场比杀董贵妃更惨烈的闹剧再次上演:

是日,帝在外殿,见郗虑引三百甲兵直入。帝问曰:“有何事?”虑曰:“奉魏公命收皇后印。”帝知事泄,心胆都碎。考虑到后宫,伏后方起。便便召唤管玺丝人索取玉玺。伏后情知事发,方便殿后椒房夹壁藏身。尚书令华欣将500名甲兵引入后殿,问宫人:伏后在哪里?宫人推不知道。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欣自己拉后头髻拖出来。后曰:“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后披发赤脚,二甲士推拥而出。

华欣将伏后至外殿。皇帝看,乃下殿抱后哭了。歆曰:“魏公有命,可速行!”后哭谓帝说:“活耶不能复活耶不能复活”帝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活!”甲士拥后来走了,皇帝捶胸大痛。看到习近在侧,帝说:“郗公!天下宁有事!”哭倒在地。左右扶帝入宫。华欣拿伏后见操。操骂曰:“我真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然后入宫,将伏后生的二子全部毒杀。当晚,伏完、穆顺等200多个宗族被斩在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时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是。后人有诗叹:“曹瞒凶残世无,伏完忠义欲。可怜的皇后分离不如民间妇女和丈夫!”

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君臣如父子,皇后为一国之母。现在被从墙的夹层里抓住头发拖出来,向臣子乞求饶命,也被拒绝了。这种耻辱真的比死亡更严重。这个故事也是《三国演义》中汉魏对立的巅峰。曹操对伏皇后的虐杀,不仅全无人臣之礼,而且令人发指。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华欣,虽然当官还是挺有成绩的,但也成了大家唾骂的对象。就连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也给了他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

华歆的下场

华欣在《三国志》中受到著名大臣的称赞,因参与杀害伏皇后而受到后人的批评。在《反三国演义》中,周大荒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死亡方式:被马超抓住,从腿上切下肉烤蘸酱吃。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讲述这个故事仍然是真假的。

假的是前面伏完设计的情节。

事实上,与董贵妃的父亲董成不同,伏皇后的父亲一直很谨慎,习惯于忍受。他既不会出去争权夺利,也不会出去砍杀奸贼,只要老老实实保住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伏皇后写信给父亲杀曹操是真的。但这并不是发生在建安19年,而是发生在建安5年。一般来说,曹操闯入皇后杀死董贵妃。外面的大臣看不见各种邪恶的外表。伏皇后在汉献帝身边目睹了这一切。她非常悲伤和愤怒。她立即写信给父亲,告诉他这件事。她希望父亲能设谋杀死曹操。

但伏完是老实人。他想,连董承都被曹操杀了。阿瞒的对手在哪里?所以,伏完收到信,看完就看完了,一直不敢采取行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反曹党”从建安五年初刘备在徐州起兵,随后袁绍从河北南下,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危险、最好的行动机会。不到一年后,曹操在官渡战役中击败袁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阀。当时,如果他再次出来反曹,胜算将渺茫。伏完之后,真相,于是把女儿的信放在一边。

就这样,从建安五年伏皇后写信,九年过去了,到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这位国叔都像缩头乌龟一样守兵,但也保存了一年。

然而,伏死后又过了五年,建安十九年,伏皇后的秘密谋竟然被泄露了!

据说这个时候皇后写信已经十几年了,就算有证人,也不用刻意翻旧账。那么,很有可能是伏击后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销毁女儿的亲笔信件。结果多年后,由于清理文件、卖家具等偶然巧合,这封信落在了曹操手里!

看来,伏击不仅谨慎而缓慢,而且相当粗心,如此致命的东西仍然像婴儿一样存在。我想知道我是否准备把它拿出来,表明我的后代光宗耀祖?

后面的情节类似于《三国演义》的叙述。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废墟伏皇后,杀害了100多人。华欣从墙夹层拖出伏皇后,汉献帝的哭声基本上是真实的写照。当然,伏皇后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曹操自然没有时间砍他的头。

董贵妃和伏皇后一个接一个地被曹操杀死。他们和三个孩子一起被埋葬了。末世皇室的夫妇可能赶不上民间夫妇。

贵妃死了,皇后也死了,那汉献帝是一个人吗?别担心,会有女人送到门口。

曹操是做这件好事的人。

结果证明,在建安18年(公元213年),好色的操哥比较了他的心,认为伏皇后已经30多岁了。恐怕他已经老了。为了皇帝的幸福,他把女儿嫁进了宫殿。操哥有外场风格,结婚有三个:长女曹宪、次女曹节和年轻女曹华。

毕竟是丞相的女儿,三个美女一进宫就被封为“夫人”。第二年又被封为“贵人”。不久,伏皇后被曹操杀害,这个国家不可或缺。因此,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即建安二十年元月,曹操的女儿被立为新皇后。

一般来说,几个姐妹嫁给一夫,应该是姐妹为正,姐妹为偏。但在曹的三姐妹中,不是曹宪的大姐,而是曹节的二姐。

这是汉献帝自己的想法。

曹操把三个女儿嫁进宫里的目的可见盲人。现在,伏皇后被杀了,新皇后当然要从中选择。然而,建立曹氏是不可避免的。我总是有权选择哪个曹?

于是,汉献帝决定了曹节。原因不是曹节更漂亮,而是曹节更爱他。

常言说“女生外向”,毕竟,已婚女儿是其他家庭的人。这当然是封建时代重男轻女习俗的产物,但往往是相当实现的。作为曹操的女儿,曹节继承了父亲坚毅、果断、勇敢的气质。结婚后,她对深宫中聪明但受制于势头、沮丧的汉献帝表示同情和温暖。

作为一个女儿,她面临着父亲独裁和威胁丈夫的局面。当然,她不可能出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她只能在深宫温柔地安慰丈夫,与他分享不可预测和不可改变的命运。

因此,汉献帝选她为新皇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十二十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终于要篡汉自立了。

这时,在满朝的文武中,忠于汉朝的人被杀,剩下的都是曹氏党。汉献帝完全成了釜中游鱼,孤立无助,软弱无助。面对曹丕党的压力,汉献帝只能瑟瑟发抖。

只有曹节皇后挺身而出,面对哥哥的压力,用自己娇弱的身体捍卫丈夫和东汉王朝的最后尊严。

《三国演义》描述道:……皇帝不敢担心。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为何推阻?”帝泣曰:“汝哥想篡位,让百官相逼,我故不出来。”曹后大怒曰:“吴哥为此乱逆!”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曹后骂道:“都是汝等乱贼,希望财富,共创逆谋!我父功盖环区,威震天下,却不敢篡夺神器。今吾哥位不多,常思篡汉,皇天必不佐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都流鼻涕。

曹节是唯一一个能在魏国土地上这样骂曹丕的人。据《后汉书》记载,曹丕派人向曹节索要印章时,曹节一开始坚决不给。后来,他被迫担心,这吸引了使者。他先骂曹丕,然后把玉玺扔在台阶上,“不能左右仰望”。

魏建立后,东汉成为历史,汉献帝刘协退出政治傀儡舞台,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享受荣华富贵中的冷清。曹节也以“山阳公夫人”陪伴丈夫的名字。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曹节送走了陪伴他20多年的丈夫,继续过着更孤独的生活,直到景元元元(公元260年)才去世。此时,三国末期,曹魏时期最后一位皇帝曹宏在位,政权早已落入司马氏手中。

退位40多年后,曹节的车、马、衣、礼仪坚持遵守汉代制度,拒绝承认哥哥建立的曹魏政权。这和西汉灭亡时的太后王政君有些相似。死后,她被追求死亡“献穆皇后”。法云:布德执义称之穆。曹节当之无愧。

王(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是西汉元帝的皇后,成帝的母亲。她在西汉后宫主持了几十年,因为年纪大了,被侄子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了新的王朝。王莽对姑姑王政君一直很体贴孝顺,而王政君则不买他的账。当王莽派人要玉玺时,王政君把玉玺砸在地上,摔坏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称帝。王正君带着手下人,在自己居住的宫殿里,依然按照汉代的历法和礼仪生活,守护着她心中的一点信念。

曹节和汉献帝的感情有多深,从几个历史记载中看不出来。但当整个朝廷都倒向曹魏时,只有她站了起来,从不羞辱“母仪天下”的威风。当然,这种大胆离不开曹魏的心腹,因为她曾经是曹操的女儿。还有,她从来没有像伏皇后一样,想尽办法去掉曹魏的要人,只是站出来骂了几句,端庄正直。

凭借曹节最后的矜持和气节,汉献帝的退位终于不丢脸了。

如果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野心和恶毒,曹张继承了他的军队,曹植继承了他的浪漫,曹冲继承了他的智慧,那么曹节就继承了他年轻时的鲜血和忠诚。

大汉皇后曹节是汉征西将军曹操的女儿。虽然这是值得的,但它只能给东汉的结束增添一点悲剧和骄傲。

荀彧劝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后来因不满曹操加九锡而死,这矛盾吗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