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和廖静文(徐悲鸿奔马图廖静文鉴定)

2022-09-15 21:43:27 作者:習慣ろ—亽
导读: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孙多慈、蒋碧微、廖静文,徐悲鸿和廖静文 一 2004年冬天的一场大雪给古老的北京带来了白色。我如期拜访了一位著名的画家。出乎意料的是,香港艺术家协会...
徐悲鸿 情人在外面,爱人在心里

徐悲鸿和廖静文

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2004年冬天的一场大雪给古老的北京带来了白色。我如期拜访了一位著名的画家。出乎意料的是,香港艺术家协会主席文楼也参观了它。我们相识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文化建筑出生在台湾,在台湾读完大学后,现在是香港著名的雕塑家。他曾协助徐悲鸿纪念馆在香港举办展览。他从未见过徐悲鸿,但他对徐悲鸿有着特殊的感情。

孙多慈自画像

文楼告诉我:“我第一次来北京,对廖静文说,你不认识我,但我们对徐悲鸿的事业很了解。我在台湾省,怎么能联系徐悲鸿?我说,我是孙多慈的学生。她听起来很惊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大学是孙多慈教的。众所周知,孙多慈先生是徐悲鸿的学生。她经常告诉我们徐先生的绘画理念、徐先生的基本功训练,很多方面。这样,徐悲鸿就等于我的师祖了。”

我正愁“穿铁鞋没地方找”,孙多慈和家人于1949年离开大陆到台湾省。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业绘画系主任的黄君璧,主持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聘请徐悲鸿的学生担任教授,包括孙多慈。虽然她去台后的行踪略知一二,但很难窥视她的全貌。有幸遇到文楼,我问他,孙多慈老师的印象如何。文楼说:“很温柔,很优雅。她对学生很好,从不急躁。穿旗袍,人到中年,还是挺漂亮的。”

200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赛纳河畔的一栋公寓楼上,我和住在巴黎的著名画家彭万昌一家聊天。彭万昌是一个热情的人,帮助我寻找徐悲鸿和他的老师。

我知道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他和他谈过黄俊璧,因为他是他熟悉的系主任。我突然想起,孙多慈也是黄俊璧邀请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彭万昌也知道吗?彭万昌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笑了:“你找对人,不仅仅是认识!”

我忙问:“她教过你吗?”彭万墀说:“孙多慈先生是我的老师。现在即使老师下课了,法国老师也不一定认识学生,但在过去,中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孙先生就是其中的典范,一个好老师。”

又是个意外的收获。我高兴地说:“我联系你这么久了,因为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有很多教授,没想到你会是孙多慈的学生。”彭万龙宽容地笑了:“你也没问过我。孙先生教我的那一年,大概是1962年,她刚到美国。回来后,去学校上油画课。她完我的画,她觉得很感兴趣,经常来我的工作室,我也去她的工作室。这样,就有一种特别的师生感情,她很关心学生,喜欢勤于画画的学生。” “那时,我去了孙先生的工作室,看到了徐先生给她的书,也看到了徐先生给她写出国担保书的证明。传闻徐先生给她的素描打了很高的分数,孙先生画得很好,一般都不好,真的很好啊。也有传闻,孙先生喜欢徐悲鸿先生,徐先生也喜欢孙先生,他们师生之间,很可能有一种机会结为夫妻的。我不敢问孙先生,她是我们的老师,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

徐悲鸿曾为孙多慈的抑郁而焦虑,他没看错,孙多慈的确是个画才。根据徐悲鸿的委托,她痛定思痛,重地拿起画笔,直到死亡才放下。在台湾省女画家中,很少有能像孙多慈一样画大型主题油画,如《天问图》、《春城无处不在》、《孔子画像》、《黄兴立刻英姿》、《黄兴与妻子徐宗汉》等。,这些都是台湾省历史博物馆、华冈博物馆和大成馆收藏的。她的画又厚又深,专家说她继承了徐悲鸿衣钵的真传。

画家杨贤让他在20世纪80年代去美国讲课。当他在海外查阅徐悲鸿的信息时,他在美国遇到了孙多慈的侄女。他很漂亮,照片中真的像孙多慈。“她告诉我孙多慈的事。孙多慈不是悲剧吗?是悲剧啊。因为乳腺癌,她去美国治疗了两次,住在吴健雄家。吴健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是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两位杰出的女性,什么也没说。最多说的恐怕是对徐悲鸿的遗憾。孙多慈得了癌症,闷闷死去,大概和她感情不完美有关。她总是想徐悲鸿,总是感到内疚。”

在廖静文面前,我小心翼翼地提到了徐悲鸿真正爱的女人孙多慈。廖静文没有回避,她感慨地说:“接触过孙多慈的人都说她性格好,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再次见到悲鸿。人们告诉我,她听说悲鸿死了,关门哭了三天,后来为老师悲鸿戴了三年孝。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也就是说,情人没有结婚。”

孙多慈曾访问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学者,在徐悲鸿留学的地方逗留。她还去了新加坡,接受了黄曼士的待遇,欣赏了江夏堂徐悲鸿的民族情感,了解了徐悲鸿收到她的信的真实情况,解决了多年来的误解和怨恨。她去美国看望王少陵,王少陵住在纽约。在客厅挂的玻璃框里,她看到了徐悲鸿的手迹。

王少陵告诉他,他去北京,回到美国,去徐悲鸿家告别。正在写作的徐悲鸿想给他画一幅画,但是赶飞机已经太晚了。他要了这首未写的诗,这首诗是徐悲鸿写的:“急雨狂风势不禁,放弃舟迁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苦心。小诗录以少陵道兄悲鸿”孙多慈一字一字地读着,心酸难抑,泪水夺眶而出。

孙多慈当然很熟悉,这是徐悲鸿给她的。她曾寄给徐悲鸿一颗红豆和一颗绣着的红豆“慈悲”两个字的手帕。徐悲鸿以《红豆》为题赋诗三首,寄给她。第三首是徐悲鸿写给王少陵的。以前还有两首歌。一是灿烂的朝霞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二: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次凝望相思,风送凄凉到客边。诗还在,锦书难托,天地相隔,只有无尽的遗恨。

1975年1月,孙多慈病逝于美国,终年63岁。知情者说,孙多慈的深厚修养,无法驱散她刻骨的忧郁,这才是她患癌症的真正原因。

蒋碧微的回忆录《我与悲鸿》

1949年,蒋碧微来到台湾,与张道藩公开同居。虽然蒋碧微说她离开徐悲鸿有多幸福,离婚时徐悲鸿有多关心,但徐悲鸿给她的许多画毕竟支撑了她晚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徐悲鸿侄女徐雪说:“蒋碧微那么傲慢,你说她也挺可怜的。事实上,她从未结过婚。她和徐悲鸿私奔,根本没有结婚,也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徐悲鸿和廖静文好,难道不想和蒋碧微断绝关系吗?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沈均儒律师说,你们没有任何关系,你们也没有结婚。徐悲鸿为了不拖泥带水,还是发表声明,脱离了关系。蒋碧微和张道藩同居。同居这么多年,还是情妇,没有名字。”

蒋碧微于1959年与张道藩分手。徐静斐愤怒地说:“张道藩不是答应60岁和妈妈结婚吗?60岁时,张道藩邀请了许多客人为我母亲庆祝60岁生日。朱寿的热闹结束了,把客人都送走了。我妈问他,几十年前,你不同意吗?我六十岁正式嫁给我。今天我六十岁了。你应该履行你的承诺。张道藩不说话,不说话。我妈妈脾气暴躁。她一生气,就和张道藩大吵了一架,然后就分手了。”

关于他们的分手,还有另一种说法。法国妻子苏珊,张道藩,曾发现张道藩与蒋碧微的隐情,要求他断绝关系,被拒绝。苏珊不得不带女儿去澳大利亚,他们没有签字离婚。蒋碧微如此坚强,但也委屈求全地生活,从无半句怨言,像一个真正的妻子照顾张道藩。那一年,苏珊突然回到台湾,张道藩提出签字离婚,苏珊说:“你不爱我,是你的事,我爱你,违法吗?现在我老了,你让我痛苦多年,我也不让你好受,我不会签离婚!”

张道藩当时官到台湾省“立法院长”,苏珊似乎有专家的指导,跑到蒋介石官邸抱怨,请他主持公道,否则她会把一切都抖给新闻界,尤其是西方记者。张道藩当然可以清楚地表现出一个美女迟暮的蒋碧微,还是名誉、地位和未来。蒋碧微自尊心的损害可想而知。30年的烦恼和痛苦夹杂着甜蜜的生活,就像春梦醒来!

蒋碧微从“院长官邸”搬回温州街独居。从此画家王农经常去蒋碧微家拜访,蒋碧微想卖徐悲鸿的画,还请王农找人联系。王农是个京剧票友,而蒋碧微喜欢热闹,有时到剧场去坐坐。王农说:“每次唱歌都要给蒋碧微发票。有时候她来看,有时候她在麻将桌上不理我。有一次我唱歌,我在舞台上,她在第一排,大声笑,笑声啊,她比我更精彩。我在台湾唱歌,她是我的基本观众。

“她平时不看展览,因为婚姻失败,所以拒绝艺术。我在画展上当面发帖,她果然来了,还买了一幅画。我跟她很熟,不是徐悲鸿的关系,是她有些事托我办。后来,她拿出她的收藏来展出。徐悲鸿有30多幅画和其他画。她让人们依靠徐悲鸿的关系来画画,但它们不是高质量的,也卖不出去。两年后,她去世了。”

蒋碧伟曾跟随徐悲鸿出国留学,学习小提琴和法语。他不敢说自己是否成功。然而,与中国传统妇女总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同,蒋碧伟却做了相反的事情。他从不因为孩子而放弃个人幸福,这在西方是相当时尚的。

然而,世事难料,爱张道藩的蒋碧微并没有抓住她最后的幸福。晚年,蒋碧微守着空荡荡的房间,感到孤独。蒋碧微在台北,只能在照片上遇到孩子。徐伯阳说:“我听说我妈妈总是想念我们,我们的照片放在她的床头柜上。她和张道藩在台湾住了十年,分开了。她一个人住了18年,听说是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只打麻将消磨时间。她很坚强,晚年过得很惨。”

1968年6月,张道藩去逝,终年71岁。十年后,1978年12月,蒋碧微也去世,终年79岁。她对徐悲鸿指责甚多,对张道藩却无一微词。

一位著名画家研究蒋得出这样的结论:蒋回忆录合订,《我与悲鸿》占三分之一,《我与道藩》占三分之二。前者纯粹是叙事,后者深刻。

曾在徐悲鸿家当过保姆的刘同弟说:“徐先生走的时候,我在台湾省,听蒋碧微说的话。说一句良心的话,虽然他们的夫妻已经离开了,但毕竟他们每天都有100天的恩情。当然,她不说话。我可以看到她的表情。她说徐先生走了,永远不会忘记。”

刘同弟形容,蒋碧微说徐先生走了,脸色苍然。

1994年6月,徐悲鸿画展终于在台湾省历史博物馆开幕。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长子徐伯阳、次子徐庆平、女儿徐芳芳应邀出席。轰动一时,台湾省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每天数千人。从小学生到老年人,普通人带着罕见的兴趣来参观。人头攒动,展厅空前热闹。陈康顺老馆长告诉我们:“虽然当时我们估计会有人来看,但参观徐悲鸿画展的人却如此热情,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真的没想到!”

在徐悲鸿的画展上,最受欢迎的人是廖静文,她穿着优雅,受到明星们的追捧。徐悲鸿的传奇故事,人们并不陌生,都想看到徐悲鸿夫人的风格。甚至警卫也说,展览馆以前也没有看到这么拥挤。廖静文一出现,就被人群紧紧包围,争相与她合影,相机闪光灯一个接一个。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了徐悲鸿的相册,并要求她签名。

在展览日程中,有一天是日月潭。主办方希望廖静文除了紧张的开幕式和娱乐外,还能看到台湾的风景,放松一下。廖静文原本同意,台湾来一趟并不容易,而久闻日月潭的自然之美,在此期间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她看到观众如此热情,临闭馆拒绝离开,就对陈馆长说,日月潭不会去,我还是留在画展上吧。廖静文连续几天在展厅,接受媒体采访,为观众签名留念。日月潭直到离开台湾才成功。说再见的时候,主办方很抱歉,廖静文说,我很满意,悲鸿的艺术在台湾这么受欢迎。

当时,徐悲鸿的画册、深棕色天鹅绒封面、厚纸页和精美的印刷首次聚集在台湾徐悲鸿的生活和代表作品中。陈康顺主任没想到,成千上万的书很快就卖完了。后来,徐悲鸿的画册被重印,新主任有重印计划。这是台湾岛上第一个著名大陆艺术家的展览。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孙多慈、蒋碧伟、廖静文都走过台北街头。有先有后,有笑有泪。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写下了与徐悲鸿的感情联系。毫无疑问,他们选择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认识徐悲鸿的角度。

廖静文

此前,主持徐悲鸿纪念馆的廖静文在新加坡、印度和香港举办了徐悲鸿画展,而台湾之行最让廖静文难忘。

徐悲鸿走了一个世纪,似乎还在海峡两岸奔跑。他牵引的一种感觉,一种民族、文化、性格的感觉,穿越时间隧道,感动了无数人。

廖静文从来到北京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决心为徐悲鸿立传。一大堆初稿被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的抄袭者摧毁。从那以后,她重新开始写作,直到她写了一本长长的回忆录《徐悲鸿的生活》。第一版于1982年发行,第一版为50万册。现在这本书已经发行了80多万册。她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一位跨越时代的绘画大师。她的印记最好地说明了徐悲鸿的受欢迎程度。

坦白说,在我访问这位83岁的老人之前,耳根旁也有很多讨论。然而,当我一次又一次地与廖静文交谈时,我陪她去故居寻找过去生活的痕迹,逐渐了解她的情感世界,触摸她的痛苦、悲伤和戒心,我发现在那些引起外界批评的单词背后,她经常在保护徐悲鸿艺术方面做出惊人的举动。无论是过去的中国政治运动,还是今天的商品经济浪潮,她的行动都足够了,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她的语言。

蒋碧微的同情首先在于她的写作风格。

也就是说,塑造蒋碧微形象的是她回忆录的语言。蒋碧微本人,连同1965年起帮她整理文字的张军、杨兆青,两位伟大的台湾作家,用一种直接描述,一种习惯于我们当时“大陆腔”完全不同的叙述完全包装了蒋碧微,赢得了眼泪,尤其是女性的共鸣。虽然据蒋碧微亲戚说,都是别人写的。

蒋碧微极其聪明,生活中她绝对不饶人,有许多知情人为证。但回忆过去,她是个弱者。至于徐悲鸿和孙多慈,她似乎得理不让人,有些事情是有原因的。而且她指责徐悲鸿和廖静文,很荒谬,之前她和张道藩海誓山盟,情书不断,已经失去了指责的资格。她带着徐悲鸿一大袋钱和一百幅画扬长而去,却让你觉得可怜,这叫哀兵必胜。事实上,可怜的是善良的徐悲鸿,他一次又一次地被蒋碧微逼到墙角,从未回手。

但事实就是事实。蒋碧微可以把徐悲鸿手头所有的信,哪怕是一张小纸,也可以像保存徐悲鸿画一样保存到晚年,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微妙。虽然各奔东西,她和徐悲鸿的书,其实也是一样的。蒋碧伟的回忆录并不是盲目贬低徐悲鸿,尤其是徐悲鸿在欧洲的努力学习,她讨厌徐悲鸿对绘画的痴迷,以及她与徐悲鸿在生活细节上的差异和矛盾。毕竟,她保留了年轻徐悲鸿的形象。

当我们研究蒋碧微笔下的徐悲鸿时,似乎与廖静文笔下的徐悲鸿大不相同。仔细想想,他们写的其实都是真正的徐悲鸿。

姜碧伟说,徐悲鸿双手空空,一无所有。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吃苦耐劳的毅力,忽视了周围的爱人,疯狂地学习艺术。他们固执、自恋、偏执。他们年轻时是徐悲鸿,也是未被认可的艺术家。廖静文的徐悲鸿体贴体贴。他的绘画很好,能珍惜家庭的幸福。这是一位老徐悲鸿,一位成功的绘画大师。

如果蒋碧微晚年遇到徐悲鸿,他们的婚姻会解体吗?

孙多慈是这三个与悲鸿生活有关的女人中唯一一个没有写回忆录的女人。我们看到了她相册的自我报告,知道她的的很美。

而她和徐悲鸿的相遇,不是在徐悲鸿奋斗之初,也不是在徐悲鸿成功之巅,而是在徐悲鸿人生的中年,也是徐悲鸿艺术的盛年。了解她有助于了解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孙多慈无言以对,这让我们感到遗憾。

也许她不需要再写任何东西了,因为她的职业生涯离徐悲鸿最近,这本身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归根结底,站在画板前或课堂上,徐悲鸿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消失。她留在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的巨幅画已经打破了她的生活。

我只能相信这是天意。

这三个美丽的女人有悲伤和痛苦,因为她们面对着不同时期的徐悲鸿。徐悲鸿有痛苦和快乐,因为他面对着不同的女人。他们只能在徐悲鸿的生活中占据一段。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注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是一种祝福。这三个美丽的女人被认识和关注,归根结底是因为徐悲鸿。

廖静文:“我不仅爱徐悲鸿,也爱他的崇拜者”

“我不仅爱徐悲鸿,也是他的崇拜者。”廖静文被评为“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

廖静文192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直到1953年,徐悲鸿突然脑出血去世,协助徐悲鸿工作,照顾他的生活。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向国家捐赠了徐悲鸿留下的1200多件作品,以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近代著名书画、图书、图片、碑拓、艺术资料等1000多件,并捐赠了北京的一套公寓,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有《徐悲鸿一生》(传记)。

昨晚7点03分,徐悲鸿先生的妻子廖静文在北京安然去世,享年92岁。由于突发事件,就连徐悲鸿纪念馆的张主任今天早上接到《成都商业日报》记者的电话时也感到震惊。廖静文的家人昨晚深夜没有得到消息。今天上午0点25分,成都商报作为廖静文生前最后采访她的媒体,打通了廖静文家人的电话,对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廖静文于16日晚7点03分去世,“去世时很安详,家人还没有通知到纪念馆的同仁,目前家人情绪还很平静。”据悉,目前徐家正在紧急安排廖静文死后的事宜,包括与相关单位组成丧葬委员会,追悼会时间也在安排中。

“廖奶奶走得很安详,家人感到有点安慰。可以说,她在离开前这几天过着幸福的生活。”廖静文的家人透露。

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也表示,“廖静文先生一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为国家的艺术事业。他也履行了母亲和长辈对孩子和年轻一代的职责。我们非常感谢她为国家和家庭所做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廖静文在离开前没有留下遗言或遗言“最后愿望”,作为陪伴徐悲鸿走到最后的人,她可能已经没有遗憾了。“她走得很平静,92岁,很多老人在这个年纪走得很痛苦,很感激,上帝对她那么好,走得那么平静。”廖静文的家人说。

去年3月,在徐悲鸿孙子徐冀的带领下,成都商报记者走访廖静文,与徐家四代人长谈。成都是一座让廖静文感受思想的城市。这里有她的大学时光和她与徐悲鸿的感情。她亲自告诉《成都商报》:“悲鸿和我在成都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为了纪念当时即将在武侯祠举行的徐悲鸿,廖静文还亲自为成都展写了贺信。对于联系廖静文三年后终于成功的成都媒体,她还亲自写了题词,祝成都商报读者新年快乐。一年过去了,廖静文走了。廖静文一直不喜欢别人叫她“徐悲鸿遗孀”,但也习惯了别人叫她“徐悲鸿夫人”。白驹过隙,徐悲鸿夫人,请上马,一路走好。

去年3月,廖静文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

悲鸿为我画了很多画。只要我喜欢,悲鸿就会立刻给我画题字。

去年3月31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廖静文。在那次对话中,廖静文和记者们谈论了几乎所有关于徐悲鸿的画,但也透露了她和徐悲鸿的许多生活。

廖静文在对话中告诉《成都商报》:“悲鸿为我画了很多画。这次在成都展出的油画《读》和一幅素描头像都是他以我为模特画的。这也是他在我们生活在四川时精心创作的。只要我喜欢,悲鸿就会立刻给我画标题。 ”

谈到如何鉴别徐悲鸿作品的真伪,廖静文提到:“悲鸿从不使用现成的盒装墨水和苏墨水。每次画画前,他都用好的墨块,我帮他磨出来。盒装墨水的颜色和质量与现磨墨水相差甚远,所以如果你看到用墨水画的画,那就不是他的作品。那个时代很艰难,悲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很讲究用纸的。有时候条件真的很差,他选择在皮纸或者高丽纸上画画,其他画家很少用。

悲鸿的题型和印章也很讲究。一般他不喜欢画太多的字。而且题型都在画的最边缘,丰富画面,但不会破坏画面。因为假印章的技术太高,不容易从印章上区分。”

表情 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孙多慈 蒋碧微 廖静文 奇象网 表情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