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

2022-09-21 11:58:11 作者:灵活的小胖纸
导读:中国珍稀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 多鳃孔舌形虫 库氏砗磲 鹦鹉螺,黄岛长吻虫 名字:黄岛长吻虫 别名:黄岛长吻柱头虫 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 分类地位 门:半索动物门 纲:肠鳃纲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第9页 特种养殖 黔农网

黄岛长吻虫

名字:黄岛长吻虫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

别名:黄岛长吻柱头虫

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

分类地位

门:半索动物门

纲:肠鳃纲

科:玉钩虫科

外形特征

黄岛长吻虫柔软细长,呈蠕虫状,全长约300毫米。吻部呈扁圆椎形,背腹两侧中心线各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从吻的基部直接到吻端,将吻分为左右两部分。领宽而短,中后端有一条环形凹槽,表面光滑,长度仅为全长的1/100。吻和领都是浅橙色的。尾部呈黄绿色圆筒状,末端呈黄色。

黄岛长吻虫鳃生殖区发达,约占总长度的2/3。生殖翼殖翼较低,形状像两个细长的凸起背,中段较高。生殖翼前半部为浅橙色,后部为绿褐色,肝盲囊区为绿褐色。躯干部的前背面和生殖翼之间有两个浅色的隆起脊。隆起脊在前面分开,间距越大,越往后越靠近,最后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形。每个隆起背的外缘都有一行鳃孔,鳃孔数约为90对。

生活习性

黄岛长吻虫穴位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巢穴是不确定的“U"形状。所有的身体都在展开了。穴位较宽,呈漏斗状,穴位深度通常为50~20cm。由于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碘的气味通常可以在其密集分布的区域闻到。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鳃孔舌形虫

中文名称:多鳃孔舌形虫

拉丁学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分类地位

门:半索动物门

纲:肠鳃纲

科:柱头虫科

属:舌形虫属

1965年,中国生物学家张喜等人发现,它是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从渤海北部到黄海南部的潮间带。

外形特征

多鳃孔舌形虫柔软细长,呈蠕虫状。35~60厘米长。身呈圆锥形,身长约为全长的1/50,领部与身长相等。身体后半部中央线有一条纵沟,全身呈淡橙色。 领子的前缘环绕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前腹部中央与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口有许多垂直褶皱。前后三分之一有一条深色纤维环。两个环之间的领区颜色较浅。领的后缘是一个凸起的盖子,盖的前端是一条深橙色的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橙色的衬托下,环带非常醒目。

昆虫肝脏区域的长度约为总长度的1/10。肝囊数量为100~130个,排列成两行,非常规则。肝脏区域前后肝囊小,中间长。肝脏区域的颜色一般从前到后分为棕色、土黄色、绿色等。尾部区域长度超过总长度的1/2,有外环肌,肛门在尾部开口。整个尾部区域为浅棕色或黄色。

雌性生殖区长度约为全长的1/3,鳃长约为生殖翼长度的1/5。鳃孔较多,约130~160个。两个生殖翼的对称性始于领的后缘,两个翅膀与鳃的前端分开。鳃后端的生殖翼呈紫棕色,雄性呈枯黄色或橙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在水下,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排水,使吻部和领部伸缩活动。穴位居沙粒中,体表粘液与傻瓜结合。以沙底有机物为食。

保护级别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库氏砗磲

拉丁文学名:Tridacna gigas

又名:大青石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双壳纲 Bivalvia

目: 帘蛤目 Veneroida

科: 砗磲科 Tridacnidae

属: 砗磲属 Tridacna

外形特征

库氏青金石贝壳较厚,两壳较大,但两侧不对称,前端较短,壳顶前有一个足够的丝孔。幼体时,壳顶前凹的部分有强壮的足丝伸出,成体时足丝孔关闭。外韧带又窄又长,呈棕褐色,几乎等于贝壳后部。背部平坦,腹部波纹,双壳不能完全闭合。外壳为白色,有5根强大的覆瓦放射肋。生长轮脉明显,在壳面形成弯曲重叠的褶皱。壳内呈白色,有光泽。肋间沟与放射肋对立。接合部狭长,两壳各有主齿和后齿。前闭合肌消失,后闭合肌发达。

分布范围

库氏青金石生活在热带珊瑚礁的浅海区,是一种高盐度的窄盐贝类,喜欢栖息在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之间。幼体时,壳顶伸出强有力的足线,以固定在珊瑚礁或沙质海底。虽然成体不再固定,但壳口仍然朝上。其涂层膜发达,结构特殊,能聚合阳光,大量繁殖共生虫黄藻,昆虫黄藻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能被库三金石吸收,成为其主要营养来源,形成两种生物互利共生现象。

保护级别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鹦鹉螺

物种名称:鹦鹉螺

拉丁学名:Nautilus Pompiplius

英文名称:Ammonite;nautilus。复数作nautiluses或nautili。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 鹦鹉螺亚纲 Nautiloidea

目: 鹦鹉螺目 Nautilida

亚目: 鹦鹉螺亚目 Nautilina

Agassiz, 1847

科: 鹦鹉螺科 Nautilidae

Blainville, 1825

外形特征

鹦鹉螺是现代章鱼和乌贼的亲戚,有螺旋外壳。柔软的身体占据了壳的最后一个房间,其他部分充满了空气来增加浮力。鹦鹉螺壳美观,结构独特。这种石灰外壳又大又厚,左右对称,沿平面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观光滑,灰白色,后面有许多橙红色的波纹。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在最后一个隔壁的前面,称为“住室”最大的壳室。其他层称为充满气体 “气室”。每一层凹面朝向壳口,中间有一个小圆孔,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相互连接。切割鹦鹉螺,像旋转楼梯,像百褶裙,隔间从小到大,它决定了鹦鹉螺的起伏,这是打开潜艇概念的关键,世界上第一艘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类别中的头足动物大纲。它们还包括乌贼、章鱼、墨鱼等。它们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色的,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海洋中的喷射推进器。通过水流不断地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通过管状肌肉本身和动物体膨胀软件喷射到后面进行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不断生长时,房间也定期向外推进,碳酸钙和有机物分泌在涂层膜后面,建造一个新的隔断。在隔板中间,穿过并连接一根细管:将气体(主要是氮)输送到每个房间,就像潜艇一样,控制壳室的起伏和移动。鹦鹉螺通常在晚上活跃,日间在海洋底质上休息,用触手握住底质岩石。生活在海洋表面至600米深,必须能够调节气体量,使鹦鹉螺能够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动物死后,身体软件脱壳沉没,外壳终身漂泊在海上。其实它的名字来自拉丁文“水手”总之,古人只发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上美丽的螺丝。

鹦鹉螺的螺旋中含有菲波纳切数列,而菲波纳切数列之间的比值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

分布范围

现有的动物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特有的一种,在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岛都有发现。

生活环境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通常在100米深的底层慢慢地用手腕爬行。手腕上的分泌物也可以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可以通过充气壳室在水中游泳,也可以通过漏斗喷水“急流勇退”。暴风雨过后,鹦鹉螺在平静的夜晚舒适地漂浮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部和手腕完全伸展。这种动物有夜生性,主要食物是甲壳类,尤其是螃蟹。

生活习性

通过水流不断地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通过管状肌肉本身和动物体膨胀软件喷射到后面进行游行。鹦鹉螺更具特色。它的外壳被一个横截面隔开,分隔出30多个独立的小房间。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房间是动物的住所。当动物不断生长时,房间也定期向外推进,碳酸钙和有机物分泌在涂层膜后面,建造一个新的隔断。在隔板中间,穿过并连接一根细管:将气体(主要是氮)输送到每个房间,就像潜艇一样,控制壳室的起伏和移动。鹦鹉螺通常在晚上活跃,日间在海洋底质上休息,用触手握住底质岩石。生活在海洋表面至600米深,必须能够调节气体量,使鹦鹉螺能够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在奥陶纪的海洋中,鹦鹉螺可以被称为顶级捕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和海蝎为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繁荣的时代,它以巨大的体型、敏感的嗅觉和凶猛的喙占据了整个海洋。

保护级别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华盛顿公约》也是一种保护动物。它是一种古老的软体动物,有数亿年的生命史,被称为“活化石”它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世界上只剩下四种。

多鳃孔舌形虫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