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上小学当时,村落里的多数家庭都很贫困,上学的孩子很少有什么零食吃。学校阁下,课间苏息时间,间或能见到卖零食的小商贩。
他们贩卖的根本都是麻花、琐屑的小块麦芽糖、大米轧制的泡糖以及瓜子类的小吃。有的季候,还会有买桃子、柿子类的水果。这些商贩的买卖大多不怎么好,课间,门生们从课堂出来,多数是围观,少少数同砚能从口袋里取出平常节约的几分钱,买一小块麦芽糖或一小包瓜子,一饱“口福”。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邻村有一个老妇人,每每用竹篓子提一些瓜子来学校卖。那些瓜子都是用门生废弃的旧讲义的纸张包起来的,成圆锥形,形状架得很空,内里的瓜子历历可数。就这么一小包瓜子,5分钱。不贵,也未便宜,重要是当时都穷啊。
不得不说,瓜子的味道很香,我也买过。连那瓜子壳的咸味都令人回味无穷。买过一次,就想买第二次。但当时攒足5分钱,也必要很长的时间。不外,学校各年级加起来,门生人数不少,每天彷佛总有人买。
那段时间,只要一下课,门生们都跑到卖瓜子的老妇人那边去围观,谁如果上去买一包,家人们都投以艳羡的眼光。
厥后,大概是由于太想吃瓜子,有个淘气作怪的同砚想出了歪点子。
他央求买瓜子吃的同砚把瓜子壳和包装纸,不要丢了,给他留着。家人们满腹疑心,不知他要这个做什么。只见他把这些瓜子壳按原样包装好,放入口袋,就去老妇人那边买瓜子。他递给老妇人5分钱,老妇人给他一包瓜子,同砚将瓜子放入口袋,走了几步,又回到老妇人那边,从口袋里取出瓜子还给他,说不买了。老妇人只好把钱退给他。
那同砚将瓜子调包了,交给老妇人的是瓜子壳!
效果瓜子壳被别人买到,找老妇人扯皮,老妇人忙给换了一包好的。她本身也不由得笑了起来。再厥后,调包的事变更多,老妇人以为买卖难做了,逐步就没有再来。
如今回想那些往事,对一些同砚将瓜子调包丝毫怪罪不起来,反而心田有几分莫名的酸楚。
